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谁,还在买房?

近几年,“结构性”一词逐渐流行起来。比如,A股先前的结构性牛市,以高股息、低估值为代表的红利股独领风骚。

近几年,“结构性”一词逐渐流行起来。

比如,A股先前的结构性牛市,以高股息、低估值为代表的红利股独领风骚。

最近半年,以芯片、AI、机器人为代表,则气势如虹,引领新一轮的结构性牛市。

当然,结构性牛市,不止出现在股市,同样在楼市上演。

谁,还在买房?

最近,统计局发布了8月份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数据。

没啥好说的,大部分城市有些难。

谁,还在买房?

展开全文

2025年8月70个大中城市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

但是,低迷的楼市氛围之下,总价1000万以上的高端住宅,拿的却是另外一个剧本:

接着奏乐接着舞。

2025年上半年,20个核心城市(北京、上海、广州、深圳、杭州、宁波、成都、南京、青岛、苏州、厦门、佛山、珠海、无锡、天津、福州、西安、武汉、合肥、郑州)总价1000万元以上高端住宅合计成交2.1万套,同比增长21%。

其中,总价1000万-3000万豪宅成交套数19561套,同比增长25%;总价5000万以上豪宅成交621套,同比增长51%;3000万-5000万新房豪宅成交同比下跌28%,主要是上期高基数影响。

总体呈现“越豪越好卖”。

谁,还在买房?

2025年上半年重点20城总价1000万元以上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套数

而这20城中,上海最为突出。

无论是成交绝对量还是占比,上海各总价区间的豪宅销售均一骑绝尘。

特别是总价5000万以上顶级豪宅的销售,上海拥有绝对的支配地位:2025年上半年总成交482套,占比78%。

全国每成交100套总价5000万以上的豪宅,就有78套来自上海。

谁,还在买房?

部分核心城市上半年总价1000万元以上新房分总价段成交套数

放量大涨,才是牛市的指向标。高端住宅的火热,除了成交量的增长,成交价也在不断走高。

全国第一豪宅区的黄浦区,新房成交均价由2020年的13.8万/㎡攀升至2025年的17.9万/㎡,涨幅接近30%。

定位顶级豪宅、位于黄浦核心风貌区的壹号院,从2024年8月首期开盘入市以来,均价不断刷新新高:首期均价17万/㎡;2025年1月的二批次均价17.8万/㎡;5月的三批次均价18.5万/㎡;6月的四批次均价为18.9万/㎡;8月的五批次均价为19.8万/㎡。

特别是今年8月开盘的五批次,66套房源1小时售罄,总销售额48亿元,套均总价约7300万。

据传闻,壹号院的豪宅争夺赛,还卷入了多位明星。黄明昊、孙俪、沙宝亮等艺人成功认购,而潘玮柏因签位靠后,未及选房便已售罄。这不禁让人思考,限价豪宅和演唱会门票,谁更难抢?

此类情景,似曾相识,只不过这次参与的主角,换了一茬。

除了壹号院,上海几乎所有豪宅都需排队抢购,且价格让普通人望洋兴叹:海泰北外滩,均价18万-22万/㎡;保利世博天悦,均价26万-27万/㎡。

就在前段时间,上海顶级豪宅,黄浦嘉里金陵华庭二期,120套开盘秒光,吸金超98亿,套均总价8200万。

价格,在豪宅面前,成了一个单调的数字。

谁,还在买房?

实际上,不只是上海,不少城市豪宅卖得都不错

谁,还在买房?

时来天地皆同力,运去英雄不自由。

高端住宅为何这边风景独好?

首先,新房豪宅的“硬件升级”功不可没,即新建的豪宅主动加质加量,迎合市场。

比如,放宽阳台/飘窗面积、设计空中花园/复式挑空,以及主动降低公摊面积,皆深度驱动着高端住宅全方位的升级换代。

对于购买力雄厚的富人来说,价格的高低,往往只是一个次级考量因素。房子的舒适度、创新性以及其对个人和家庭外在形象的加成,才是重头戏。

去年年初,迈瑞医疗联合创始人徐航为了购入位于卢吉道的超级豪宅,不惜多付了房产总价15%的税,约1.26亿港元。

对豪宅的喜爱可抵万钱,可能这就是富人认为的性价比吧。

其次,高端住宅的市场基本都在一二线城市,最不缺的就是人。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为了追求更优质的教育、医疗、文化资源,只要有一技之长,都会主动往一二线城市靠拢。

因此,以上海为代表的一线城市,沉淀了全国最有购买力、最有竞争力的群体。

例如,前不久开盘的上海嘉里金陵华庭二期,浙江、江苏两省的买家,占比超三成,比上海本地的买家还多。

有了人,也要有钱。

还是拿上海来说,以房地产、国际贸易、传统制造业为代表的“老钱”,以新时代的科技创新、互联网为代表的“新钱”,皆在此交融,形成了庞大的蓄水池。

谁,还在买房?

主要城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,单位:万亿元

要打胜仗,核心是有兵有粮。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,最核心的底蕴则是有人有钱。

因此,我们可以看见,2016年全国大中城市房价结束普涨时代,2021年夏季全国房价进入拐点。

一直到2023年3月,上海的房价才出现拐点,比全国房价晚了差不多两年。

这背后,靠的就是“人+钱”的组合拳。

谁,还在买房?

上海与全国房价下跌时间线

谁,还在买房?

但事情正在变化:房地产进入加时赛阶段,只是没有那么多人继续留在牌桌上。

就和正常的棋牌游戏一样,筹码越集中的人,留在桌上的时间也越久。当然,留在牌桌上的人,也会更精心选择竞争标的,不再大而广,而是把筹码更集中在某一标的上。

财富的积累与分配,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,都不是匀速且平均的,只能说冷暖自知。

因此,新的经济周期,人口结构变化,使得品质住宅成了增值之选。

再加上,最近两三年,全社会的投资回报率经历了一段下行期。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,从2021年初的3.28%一路下行至2025年初的1.58%,降幅51.8%。

谁,还在买房?

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近期关键时点与趋势

100万的投资,2021年可以几乎无风险获益3.28万,2025年则为1.58万。

从居民存款来看,2022年9月迄今,国有大行的挂牌利率七次下调,活期存款由0.30%降至0.05%,1年期定期由1.75%降至0.95%,5年期定期由2.75%降至1.30%。

谁,还在买房?

工农中建交活期存款平均利率

资产收益率的下行,可以看作是宏观调控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。

通过有形的大手,让更多的资源参与到新的生产力中,避免因为资金闲置造成“缩表”,从而更从容地穿越经济周期的牛熊转换。

而且,不可否认,无论纵向看历史的浪潮起伏,还是横向对比如今的世界格局。投资回报率下降,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迈向发达国家的标志之一。

从短期来看,投资回报率的下降,造成了居民存款规模出现了一些“超额储蓄”的情况。

据统计,我国的居民存款由2022年底的135万亿元增长至2025年6月的162万亿元,年化增长率将近7.5%。

可以看出,宏观调节还未完全发力、新技术革新的苗头未成燎原之势的时候,大部分的资金还是较为保守,暂时性选择了稳定性高的方式——银行储蓄。

因此,对于富裕阶层来说,资产荒成为了一种普遍的、深层次的焦虑。

如果金钱不能增值,那它就是一潭死水,只会反噬拥有者。

购置豪宅自然也就成了一种资产增值手段。

一方面,高端住宅的定位,决定了拥有它的人,绝对是对价格最不敏感的群体。

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个富豪为例:马云家族2024年以约5000万新元(约2.79亿元人民币)在新加坡丹戎巴葛连购3栋百年店屋;前华人首富赵长鹏2021年以1350万美元(当时折合人民币约8700万)在迪拜市中心高端住宅楼“118”购得一套六卧复式公寓;蓝思科技创始人、湖南女首富周群飞2024年以10.28亿在香港九龙塘购入嘉里建设旗下超级豪宅项目“缇外”的一套房产。

购置核心城市城心豪宅,已成为富豪们钟爱的资产配置方式。

另一方面,高端住宅的稀缺性,也奠定了其增值性良好的基础,高端客群更愿意买单,甚至是越涨越买。

在经济周期的运行轨迹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源动力下,财富自始至终都在流转。

所谓年年有新贵,一代新人换旧人,这也奠定了高端住宅的需求,不会消失。

谁,还在买房?

香港别墅缇外实景

豪宅的结构性牛市,最后会如何演变?是曲终人散,还是酝酿新的序曲。

难以预测,也无需预测。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无论是豪宅还是金钱增值,从来都不是成功的标配。

更多的幸福感,也许就藏在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。

比如,稳定的收入带来的稳定现金流、预期的收入增长带来的盼头。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牛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hin4.cn/28317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